当前位置:首页

内蒙古空管分局宣贯双重预防机制
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3:07:17   来源:四川成都青羊区    
字号:

而对宇宙生化变易(易)内在目的的认识,又离不开对复卦的体认,复卦之一阳来复,恰恰体现了宇宙生机至诚无息、永不间断的特点,于此可以见天地之心的生生本性。

但在理学家那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圣人观,理学开山的周敦颐即主张圣可学,此后成圣便成为理学思潮的终极追求。《乐》也者,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。

内蒙古空管分局宣贯双重预防机制

十八岁谒见朱子学传人娄谅,坚定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信心。张载、二程、朱熹皆是如此,王阳明也不例外。在上述前提下,阳明进一步将《大学》的格物论诠释为致良知: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,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? 这一问题看似明了实则模糊。庄子深刻地意识到人心本身的缺陷、人的各种欲望、人心的复杂而萌发出的‘恶是造成社会及人生诸多问题的重要因素,因而抨击的是人心的通病、人的通病。

这显然是一种误读,是违背知人论世之法的。不了解‘逍遥游的理想,是很难真正明白庄子所经历的极度的孤独、寂寞与痛苦,也很难理解他对现实的彻底的否定、绝望与愤激。[23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台湾《哲学与文化》第二十八卷十一期,2001年11月版。

但是,在他的思想言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,并影响到后来儒学的发展。他说:情可以上下其说,既有理性化的道德情感,又有感性化的个人私情。[32] 蒙培元:《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——从朱子对存在与价值问题的解决看中西哲学之异同》,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5年第1期。这就意味着,自然界的动、植物具有自身的价值与生存权利,它们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是相通的,人类要平等地看待自然界的生命,要尊重自然界的生命。

这是因为,作为现代人的生存空间(或生活空间),决不是封闭的,只能是开放的。[66] 张岱年、蒙培元:《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前景》,载《蒙培元全集》第九卷,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。

内蒙古空管分局宣贯双重预防机制

境界作为人心灵的存在状态,既包括理智的‘理解,又包括情感的‘态度。在蒙培元看来,心灵的开放本来就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传统:在历史的阐释中,中国哲学不仅有丰富的多层面的内涵,而且永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[56]。[79] 例如,宋明儒家通过对仁的诠释,已经提出万物平等的观念。[80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——以仁为中心》,《人文杂志》2005年第4期。

[18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自序,第2页。这是一种极富生态意义的生命哲学。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的话[82]。[38] 蒙培元:《心灵与境界——朱熹哲学再探讨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》1993年第1期。

为此,他对存在论与本体论是有所区分的,例如他说,人的主体意识和观念,便具有本体论与存在论的意义[25]。[⑦] 蒙培元:《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贡献——从求真与求好说起》,《博览群书》2005年第11期。

内蒙古空管分局宣贯双重预防机制

1994年,则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心灵哲学概念[39]。西方哲学重视智能、知性,因而提倡‘理性。

这就是说,蒙培元所说的情感的存在,不仅指人的存在,而且指宇宙的存在、天地万物的存在。[60] 蒙培元:《自由与自然——庄子的心灵境界说》,载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10辑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。应注意的是:蒙培元的接着讲尽管广泛涉及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建构,却有一个思想核心一以贯之,那就是情的彰显,即赓续并发展了儒家的情感哲学传统。[87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的特征》,超星慕课讲座视频,2009年。[81] 蒙培元:《儒家的人文精神及其特点》,作于2003年1月。[⑤] 蒙培元曾指出,冯友兰虽然是理性主义者,却又是重视情感的[⑥]。

……由此进入‘天人合一的境界,即由有限而进入无限,就能享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。但是,我们能够,而且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[88]。

宋儒的‘天地生物之心是对‘生理的目的性的一种表述,基本上是存在论的说法[32]。关于仁的学说,归根到底是一个心灵哲学的问题。

[70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生态观论纲》,《中国哲学史》2003年第1期。[63] 蒙培元:《理学范畴系统》,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,第366页。

从一定意义上说,儒家仁学是积极的生态哲学,佛、道是消极的生态哲学[76]。通过对情感与意志、欲望、知识,特别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的探讨,我们发现,所谓意志、欲望、知识等,都与情感有关,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需要、情感内容决定的。同年发表的论文《论理学范畴系统》,明确提出了儒家哲学就是情感哲学。最近两个发展阶段,即20世纪的现代新儒家哲学和21世纪的当代新儒家哲学。

[33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第123页。这种宇宙关怀,实际上是生态哲学最伟大的精神遗产[86]。

这方面的代表作,即著名的论文《人是情感的存在》。[67] 蒙培元:《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》,《齐鲁学刊》2001年第4期。

并指出朱子学说从根本上说是存在论的,就因为其学说的基点是天人合一论的,人与自然是一体的[29]。[86] 蒙培元:《〈中庸〉的参赞化育说》,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2年第5期。

[22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中的情感问题》,2000年5月在台湾某大学发表的演讲。[24] 蒙培元:《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1998年第3期。[41] 专著《中国心性论》出版于1990年。这就是说,这种生态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仁爱的情感:爱护自然界的生命,这就是一种生态哲学,它不仅看到了人与万物之间的生命联系,而且看到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,它们是值得同情的,值得爱护的,这本身就是人的生存方式、生活态度。

所谓‘实感,就是来自生命存在本身的真实而无任何虚幻的自我感知和感受。孟子这种‘知爱其亲、‘知敬其兄之‘知,应该说就是‘良知,但真正说来仍然是一种情感的反应,或者说是一种情感意识。

自从孟子提出‘仁民爱物的学说之后,‘爱物就成为儒家生态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,其实质是在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建立起以情感为基础、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关系。庄子这样的心灵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心灵,光明的心灵,就是自由境界[60]。

因此,蒙培元指出:宋明理学是讲‘性理的,‘性理虽然与情感有密切联系,但不如‘情理来得更直接。[③] 蒙培元、郭萍:《情感与自由——蒙培元先生访谈录》,《社会科学家》2017年第4期。

图说天下

×
{dede:qrcode/}

推荐文章

友情链接